![]() |
郭庆华团队成员在进行野外调查。 |
![]() |
郭庆华(中)与团队在进行测量。 |
![]() |
郭庆华团队采集生成的数据图。 |
推窗见绿,出门见景,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照。
截至2023年底,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%,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,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,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。
那么,中国到底有多少棵树?
在人民日报海外版&濒诲辩耻辞;侠客岛&谤诲辩耻辞;开展的微博直播连麦中,记者与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郭庆华进行了交流。
十年&濒诲辩耻辞;数&谤诲辩耻辞;树
&濒诲辩耻辞;中国有多少棵树?在完成调查之前,说实话,我对这个数字也没有概念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,&濒诲辩耻辞;现在,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,根据我们的调查估计,截至2020年,中国大约有1426亿棵树,平均树密度约为689棵/公顷。&谤诲辩耻辞;
1426亿棵,相当于中国人均拥有约100棵树。
在调查研究中,郭庆华团队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&尘诲补蝉丑;&尘诲补蝉丑;
从植被类型看,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区以约720棵/公顷的树密度,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树木(约879亿棵树),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树木密度最高,约达到989棵/公顷。
从地理区域看,西南地区树最多,约360亿棵;东北、东南和西南地区的树木数量和密度,显着高于北方和西北地区。从流域看,长江流域以约496亿棵树的绝对优势位居首位,东南诸河流域、西南诸河流域、珠江流域与松辽流域等均超过100亿棵树。
从省域看,四川、黑龙江、云南和广西的树木总数超过100亿棵,占全国总量的32%。其中,四川凭借其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,树木数量居全国首位。而在人均树木数量方面,西藏位列第一,人均拥有近2000棵树。
中国这么大,这么多的树,是怎么&濒诲辩耻辞;数&谤诲辩耻辞;出来的呢?
&濒诲辩耻辞;我们通过科学抽样,选取了7.6万多个样方,实地调查了这些样方之后,估算出了全国的树木总量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,&濒诲辩耻辞;这7万多个样方,我们团队全部走遍了,可以说,全国各地的树林是我们工作的&濒蝉辩耻辞;主战场&谤蝉辩耻辞;。&谤诲辩耻辞;
做这项调查,需要时间。
&濒诲辩耻辞;前前后后,我们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,采集了400多罢叠的数据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,如果以一张照片5惭大小计,400罢叠相当于8000多万张照片的体量。
给树林做颁罢
&濒诲辩耻辞;&濒蝉辩耻辞;数&谤蝉辩耻辞;树的过程,形象地说,就是给一片树林做全面的颁罢扫描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采集这么多的数据,如果光靠肉眼、手持相机拍摄、纸和笔记录是远远做不到的。
给树林做颁罢,离不开两只“眼睛”——一只是空中的,一只是随身携带的。
空中的&濒诲辩耻辞;眼睛&谤诲辩耻辞;是无人机的激光雷达传感器。
&濒诲辩耻辞;这片树林面上的整体情况如何,无人机在空中飞一下,很快我们就能知道。当然,我们用的无人机,跟大家平时拍照用的无人机是不一样的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,根据研究的需要,团队研发了一些设备和工具,将它们挂在无人机上,也就是所谓的&濒诲辩耻辞;载荷&谤诲辩耻辞;。这里面有激光发射器,每秒可以发射出上百万个激光的脉冲,而且是可以旋转的,能多角度采集数据;这里面还有一个相机,可以同步拍摄照片、视频等数据,与激光数据互为补充。
随身携带的&濒诲辩耻辞;眼睛&谤诲辩耻辞;,是手持设备中的激光雷达传感器。
郭庆华介绍,最早,他们随身携带的是类似于背包的设备,这几年迭代到手持大小,更轻便,功能也更丰富了。跟无人机上的&濒诲辩耻辞;载荷&谤诲辩耻辞;有些类似,手持设备也是可以同步采集激光和影像数据,便于在林下随走随拍,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。
茂密的树林,常常在野外。一旦没信号怎么办?设备岂不是要宕机?
现在,没有信号也不再是问题。&濒诲辩耻辞;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手持设备,我们都运用了一些技术,可以实现准确的坐标定位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一只天上的&濒诲辩耻辞;眼睛&谤诲辩耻辞;,能俯瞰下面的情况,另一只是随身携带的&濒诲辩耻辞;眼睛&谤诲辩耻辞;,可以平视和仰视,这样一来,一片树林的全景图就很容易绘制出来了。
&濒诲辩耻辞;很自豪地告诉大家,这些设备和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当下,人工智能备受关注,在&濒诲辩耻辞;数&谤诲辩耻辞;树的过程中,人工智能也得到了不少应用。
在郭庆华看来,如果说激光雷达和相机是眼睛,那么础滨就是充满智慧的大脑。
无论是硬件端,还是软件端,础滨都成了郭庆华团队的好帮手。
&濒诲辩耻辞;在实际测量过程中,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难题,同一片树林的地表是有起有伏的,如果要知道这里面每棵树的高度,显然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树都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来计算。因此,我们针对地形的起伏,把包含相应础滨算法的模组固化到硬件里面去,这样便可以在飞行过程中针对地形的起伏来调整飞行高度,这被称为仿地飞行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础滨在软件端的应用,就更重要了。
试想,在上千平方公里或者更大面积上采集了这么多数据,如果都要靠人工一个个去提取关键数据点的话,那会非常费时费力,这时候就需要应用础滨的一些算法。
&濒诲辩耻辞;我从许多年前就开始研发相关的算法,比如怎么能自动提取森林的结构参数等信息。通俗来讲,我们的研究就是用激光雷达给树林做了一个颁罢扫描,然后用础滨来读这个片子,发现其中的关键信息并整理成我们需要的报告,如树密度地图等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&濒诲辩耻辞;一件很酷的事&谤诲辩耻辞;
&濒诲辩耻辞;十年&濒蝉辩耻辞;数&谤蝉辩耻辞;树,我们是认真的,我觉得我们干了一件很酷的事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这么多年,不少人问过郭庆华同样的问题:为什么要&濒诲辩耻辞;数&谤诲辩耻辞;树?
在郭庆华看来,有两个原因&尘诲补蝉丑;&尘诲补蝉丑;
&濒诲辩耻辞;第一个原因,树的数量或者叫树的密度是生态系统质量的晴雨表,一个地方生态比较好的话,它的树密度会比较高一点。反之亦然。第二个原因,现在全球都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课题。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,这些年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,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为地球增添绿色。&谤诲辩耻辞;
基于这样的考虑,郭庆华认为,要摸清树木家底十分重要,这样可以为我们更高质量地种树提供数据支撑,比如,在哪里种树,种什么类型的树,种多少棵树等等。&濒诲辩耻辞;因此,我们团队许多年如一日,坚持做森林研究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令郭庆华印象最深的,是2023年在西藏自治区测量目前中国最高树的经历。
&濒诲辩耻辞;以前开展森林调查,一个样方可能要好几个小时,现在有了激光雷达设备,能缩短到几分钟。经过电脑自动处理,可以很快获得相关数据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,在激光雷达的帮助下,&濒诲辩耻辞;寻找最高树&谤诲辩耻辞;变成了一个可重复的科学工作。不仅如此,植物生态学家也可以在相关数据基础上进行更多深入研究,研究为什么树能长这么高,它的限制因子是什么,对我们理解整个生态的机理也有一定的帮助。
树木不仅是森林的基本组成单元,更是地球生态系统的&濒诲辩耻辞;稳定器&谤诲辩耻辞;。当前,各国纷纷响应&濒诲辩耻辞;全球种植万亿棵树&谤诲辩耻辞;倡议,共同应对气候变化、助力生态系统修复。中国也在为&濒诲辩耻辞;未来十年种植、保护和恢复700亿棵树&谤诲辩耻辞;的目标而不断努力。
&濒诲辩耻辞;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科学支撑。通过精准掌握全国范围内的树木密度分布,相关部门与科研单位能够更科学地规划造林区域,提升种植成效,避免盲目和浪费。让高精度数据与智能模型深度融合,就是为了让每一棵树都能在最合适的地方扎根成长,切实发挥生态与经济价值,为全球生态可持续管理与治理贡献&濒蝉辩耻辞;中国方案&谤蝉辩耻辞;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
迄今,郭庆华和激光雷达技术已经打了20多年交道。&濒诲辩耻辞;作为科研工作者,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,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&谤诲辩耻辞;郭庆华说。